图为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轻工学院内的智能垃圾分类桶。垃圾放到桶上面会自动掉下去,市民刷卡后会对应得到积分。 (资料图片)
目前,我国90%以上可以利用的废弃物,都被填埋或焚烧掉。在每年产生的15亿多吨建筑垃圾中,再生利用的仅有几千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生活垃圾还在以每年5%至8%左右的速度递增,不少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难题。要实现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类。发达国家与国内城市的垃圾分类经验告诉我们: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要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有效分类是前提。遗憾的是,垃圾分类在我国虽已推行了17年,但受种种因素影响,整体成效仍有待提升。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住建部等部门确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虽然正式步入了强制时代,但《方案》明确,垃圾分类的强制对象主要针对试点城市的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及一些公共场所管理等单位企业,对于居民则更多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态度。换言之,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多、分类难度最大的居民环节仍将是未来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难点所在。
有没有可能通过“互联网+”方式,让居民垃圾分类这一“顽疾”迎刃而解呢?
“超级破烂王”二次创业
在微软中国做了5年研发工程师的汪剑超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的IT职业生涯里,竟然出现了“超级破烂王”的环节。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召开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汪剑超作为垃圾分类行业代表受邀出席,并就“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相关实践做了主题发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互联网+”等模式来促进垃圾分类。“这让我和同行们都感到十分振奋!”今年3月,汪剑超创立了成都奥北环保科技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分类创业者”。他告诉记者,新公司将尝试不再依靠政府采购服务,以纯市场化的方式推广垃圾分类,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
此前,汪剑超在成都一家名为“绿色地球”的机构从事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他们以实名制注册和垃圾分类换积分奖励的方式,推动成都584个小区20万户居民家庭实行垃圾分类,2012年至2016年共分类回收10520吨垃圾。
“我们把新公司定位为垃圾分类科技公司,力图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借助微信、APP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新一代城市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回收体系,帮助政府有效实现垃圾减量化,提升城市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水平和公众的参与水平。”汪剑超说。
垃圾智慧分类带来新体验
垃圾分类说易行难。尽管已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汪剑超和小伙伴们仍需面对各种困惑与矛盾。
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必然伴生着可再生资源的回收问题。“从前,在小区门口还能碰到回收垃圾的,现在找他们越来越困难了!”北京西城区一位居民甚至向记者抱怨:为了处理掉一个旧沙发,不得不拨打12345市长热线:物业不让放小区里,周边又找不到回收者,你说该咋办?
现实困境催生了利用“互联网”进行垃圾智慧分类的可能。据介绍,目前“互联网+垃圾分类”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应用:
一类是通过社区居民在家将干、湿垃圾分类后,贴上统一分发的含有家庭注册信息的专属二维码,再分类投放到垃圾收集箱中,居民手机APP中会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于超市购物或者换取日常生活用品。
另一类是居民通过相关机构网站或手机APP预约上门回收服务,收集好的可回收垃圾交给回收人员,获得相应的积分或是其他奖励。由于提供服务的网站运营方或客户端自身情况各不相同,其提供的服务也不尽相同。
上述应用均为实名制注册,当垃圾出现错误分类时,工作人员可根据二维码或登记信息及时追溯到垃圾的“主人”,进行指导或督促。
成都市锦江区比利华小区是“绿色地球”提供服务的一家社区。小区业主孙先生告诉记者,每月底都会收到绿色地球发来的短信,告知当月累积的可回收垃圾重量。目前,孙先生家账户上已累积了4208分,意味着他已经投递了420.8公斤的可回收垃圾。
汪剑超介绍,通过为每户开设账户,可以把回馈绑定在积分体系上,并进行详细的指引分类。居民每投递100克可再生垃圾累积1分,利用积分可以兑换小至香皂、洗衣液,大至手机等生活用品,这让垃圾分类回收拥有了玩游戏般的体验。
类似的模式在北京、江苏、四川、浙江等多个省市都有使用。北京市就在2014年推出了“垃圾智能分类”项目,居民可在智慧厨余垃圾桶或再生资源回收柜扫描二维码,领取垃圾智慧分类使用包,然后在家中将垃圾分类打包,贴上使用包里配备的二维码,投入到回收柜中即可。
建一座看不见的垃圾处理厂
“‘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模式能不能成功,标准只有一个:用户有没有持续在你这里投放。这就必须在回馈的持续性和吸引力上下足功夫。”汪剑超说。
汪剑超认为,用户体验是整个“互联网+”模式的关键环节,有没有让居民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更加方便、快捷,相关服务是不是更加贴心,是大部分居民的一个核心需求。对于管理者而言,最大的收益在于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统计数据和更加细致的信息追踪。
在汪剑超看来,现有“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能够让回收种类、数量等信息流动起来,只是“互联网+”思维的1.0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效率,但并没有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和价值,“当前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但我们的目标是做‘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的2.0版”。
从最早政府持观望态度,到在一个区启动采购服务试点,再到成为全市政府采购的示范项目,汪剑超和“绿色地球”过往的努力,已经让政府认可了垃圾分类市场化解决的可行性。未来,汪剑超所要打造的2.0版“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可复制、不过于依赖政府采购的垃圾分类回收新模式,“把商业思维引入公益领域、用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构建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垃圾处理厂”。
汪剑超坦言,新创立的奥北环保科技公司就承担着这样的使命:争取在3年内覆盖全国10个以上城市,争取在杂货铺、咖啡厅、快递代收点等任何便利的开放场所,都可以设置垃圾回收点,用信息技术引导社会垃圾分类,重新定义传统的垃圾回收和资源再生行业……
“改变世界的方式,除了一小部分人去做很多的事,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大多数人做同一件小事。”汪剑超说。
COPYRIGHT ? 2015 陕西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陕西环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347号 陕ICP备15009596号-1